“月入过万”骗局: 谁在收割你的钱包?
“月入过万”“爱看短剧就能赚钱”“免费收徒,能坚持的人来”……随着网络微短剧的火热,近期,这类“副业创收”信息充斥各大社交平台。
这些精心设计的财富诱饵,正在社交媒体的信息洪流中编织着一个个暴富神话。微短剧推广作为当下最热门的“创富捷径”,本质上是一场披着数字经济外衣的新型骗局。与历史上所有骗局一样,它精准地抓住了人性弱点——对快速致富的渴望,对阶层跨越的幻想。
骗局设计者深谙此道,他们构建了一套环环相扣的“致富剧本”:先用行业前景制造“风口幻觉”(“千亿市场等你来分”),再用低门槛吸引参与者(“零基础三天上手”),最后用精心伪造的成功案例(“宝妈月入五万”)完成临门一脚。这套组合拳的杀伤力,远超传统的传销话术。
深入剖析这个黑色产业链,其商业模式呈现出典型的“漏斗式收割”特征。第一阶段以免费教程为诱饵广撒网;第二阶段用低价课程(通常定价998元)筛选易感人群;第三阶段则通过“进阶培训”“独家资源”等名义实施万元级收割。更隐蔽的是,部分机构还设置了“师徒分成”机制,让受骗者主动成为骗局的传播节点。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骗局的可信度,更在无形中构建了一个自我强化的欺诈生态。
从法律监管角度看,这类骗局巧妙地游走在多个灰色地带。它们通常以“教育科技公司”的面目示人,实则从事着无资质的职业培训;所谓的“官方授权”大多是无法验证的虚假背书;精心设计的“收益承诺”更是处处暗藏文字游戏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部分社交平台的算法机制天然偏好这类制造焦虑的内容,而举报处置机制却严重滞后,形成了事实上的纵容。
在这场集体狂欢背后,一个残酷的真相被刻意掩盖:在内容创业领域,从来不存在“躺赚”神话。数据显示,头部短视频创作者平均需要3~5年的专业积累,其成功率不足万分之一。那些被大肆宣扬的“成功案例”,要么是精心设计的骗局素材,要么是统计学上的极端个例。
要遏制这类新型骗局的蔓延,需要构建全方位的防御体系。平台方应当建立“副业创收”类内容的特别审查机制,对收益承诺实施真实性核验;监管部门需尽快明确微短剧推广等新兴业态的法律属性,填补监管空白;而公众更需要建立理性的财富认知——在数字经济时代,真正的创富能力来自于专业积累和价值创造,而非投机取巧的“财富密码”。
正如投资大师沃伦·巴菲特所言:“只有当潮水退去,才知道谁在裸泳。”在副业焦虑泛滥的当下,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审慎的判断力,或许才是抵御各类财富骗局的最佳护城河。毕竟,所有承诺轻松致富的捷径,最终都可能通向更深的陷阱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